目前分類:心理學 (15)
- Jun 01 Fri 2018 08:31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及其運用
- May 20 Sat 2017 13:12
虛假記憶實驗
生平簡介
Loftus 出生於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生於1944年10月16號,她媽媽是個圖書館員,爸爸是醫生,Loftus 原本打算當數學老師,但是他在UCLA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的興趣,UCLA也是他在1966年得到數學和心理學學士學位的地方, 1968年,他和Geoffrey Loftus結婚,並申請到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當她在史丹佛大學的期間,她開始對長程記憶有興趣,並在史丹佛大學得到她的碩士學位(1967)和教授職位(1970),在1973年,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得到一個助理教授的職位,一直任職到現在。
- Aug 01 Mon 2016 08:52
四大學習理論的區別
四大學習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馮德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之後,心理學正式誕生。他主張用內省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識(直接經驗),並把意識也就是人的經驗當成元素進行研究。而後面就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批判繼承。
- Apr 11 Mon 2016 09:06
態度的改變理論有三個
- Mar 01 Sun 2015 09:40
Festinger認知失調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所提出,自 1957 年發表後,馬上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並影響了整個領域的研究長達 十五年之久。不過它的流行也只持續到 1970 年代,之後,也就風采不再了。
「認知失調」理論主要在處理各種認知間的關係。簡單而言,認知失調是當個個體對所面臨的情況和他們心中的想法不同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的衝突。而當個體知覺有兩個認知(包括觀念、態度、行為等)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覺心理衝突,促使個體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
- Jul 31 Tue 2012 14:13
心理學相關之學習理論
- Feb 06 Wed 2008 11:05
心理學重點-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的發展在心理學史上,早期深受哲學的知識論的影響。哲學的知識論分為兩大派典,一為經驗主義,一為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知識論,倡導功能論及觀念的聯想;後來演變為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論,即為行為論學習理論的中心。理性主義的知識論,倡導心智本質,成為認知論探討學習歷程的重心。近代心理學的理論由哲學領域邁向科學領域,而被稱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認為人類行為的改變即為學習的結果。因此行為如何改變?學習如何發生?遂成為教育家及心理學家探討的主題,而學習理論即為探討學習歷程及行為改變歷程的研究模式。
學習理論可以三種研究取向來說明其學習的基本假設和應用,即:行為論、認知論、及交互取向理論。
行為派學習理論包括華生(J.B. Watson)的聯結論、桑代克(E.L. Thorndike)的三大學習定律說、葛斯瑞(E.R. Guthrie)的接近論及施金納(B.F. Skinner)及郝爾(C.L. Hull)的增強論。行為論是以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說明行為的改變。其基本假定是學習即為行為改變的結果:學習是受外在刺激和情境所影響;學習的歷程是被動的由在刺激所引發的個體反應,再經由增強作用強化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一般行為派學習理論文分為古典制約及工具制約兩種學習論。古典制約學習理論強調刺激與反應的聯結過程是被誘發的反應行為;學習是因刺激的互相替代或接近而產生的。工具制約論則強調學習是操作性行為;個體在刺激面前,主動的發出某種反應,然後才經由增強作用而產生學習。因此,行為論一致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關係的建立,是漸進的塑造,皆具有增強、消弱、類化、辨別、及高層次制約等現象。
認知論的學習理論,可以早期的完形心理學的頓悟論、場地論,以及方位學習論為代表。皮亞傑(J. Piaget)認知學習論、訊息處理論,以及韋納(B. Weiner)的歸因理論則為近代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認知論的學習理論是以知覺系統的組織變化及思考改變說明學習的歷程。認知論認為學習是認知(知識)改變的歷程。個體行為或知識的改變是由於個體主動與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個體的學習是主動的覺知到外界環境所代表的意義。因此認知論學習理論在教學上應以掌握主動求知、啟發思考為重要原則。
交互取向學習理論則以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及蓋聶(R.M. Gagné)的學習階層論為代表。交互取向的學習理論基本假定是:學習並非單一事件或因素所決定。例如社會學習論認為學習是由環境、個人或行為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蓋聶則認為學習有各種方式和層次,並非單一歷程。學習是靠個人內在及外在條件與環境互動下的產物。由此可見,交互取向學習理論重視個人學習內外在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此外,人本論興起於一九六○年,其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歷程並非完全受外界環境刺激或引發的,而是受個人潛能、自我需求、自由意志所決定。認知或行為的改變歷程是由於個人自我決定的歷程,並非如行為論所言的外塑行為,也非認知論所謂思考結構的改變。因此,人本論重視學習是自我潛能的發揮與自我決定的歷程。人本論的學習理論應用在教育情境中,重視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強調自我實現及自由抉擇的權利,而且強調以學校及開放學校等教學為主。
- Mar 22 Wed 2006 13:05
心理學重點筆記-動機理論
- Jan 18 Wed 2006 13:16
心理學重點筆記-三元智力理論
三元智力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rlligeng):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頓柏格(Sternberg)所提出,他從三方面來解釋智力:
1.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 lligence)即所謂的 IQ,指人類的智力依恃其認知過程中對訊息之有效處理,傳統學校測量所注重的即是此者,包括:
- Jul 08 Fri 2005 14:10
心理學重點筆記-人格理論-Freud
Freud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又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該理論認為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 Jun 01 Wed 2005 15:46
心理學重點筆記-學習-Bandura社會學習
Bandura出生在加拿大,由於他的奠定性研究,導致了社會學習理論的誕生,從而也使他在西方的心理學界獲得很高的聲望,曾經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與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以及加利福尼亞心理學會傑出科學成就獎;也曾經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 May 15 Sun 2005 14:13
心理學重點筆記-學習-Skinner操作制約
Skinner於1938年提出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論。他為了研究老鼠的操作制約行為,特別設計一精密且自動控制的箱子,稱為Skinner Box。Skinner以白鼠為實驗對象,箱內一端裝一個槓桿,槓桿下有食槽和水管各一。按動槓桿時,可在食槽中出現一粒食物丸或一滴水,視實驗的目的而定。白鼠剛進入箱中時,活動率甚高,偶爾壓到槓桿,食物便自動出現,白鼠得而食之。如此反覆經增強多次,白鼠即可學到壓槓桿獲取食物的行為。以後當白鼠飢餓時,一入箱中,即會主動壓槓桿以獲取食物。壓槓桿的反應成為白鼠操作以獲取食物的工具。此過程即Skinner所謂的操作制約學習。
- May 06 Fri 2005 11:25
心理學重點筆記-學習-Thorndike學習三律
Thorndike對行為主義學派的影響主要來自於他對小雞、小貓研究的結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學受教於詹姆斯,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即走迷宮),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最初,這些動物都是在死路裡轉來轉去,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迷宮,而這通常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重覆多次以後,動物們在死路中轉的次數都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也會減少很多;訓練到一定次數以後,一把它們放入迷宮,它們甚至會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脫了。Thorndike認為,它們都不是通過推理和觀察而學會逃出迷宮的,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脫,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不斷的嘗試,在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中慢慢消除那些無用的行為,記住那些有助於逃脫的行為,也就是它們已經在這些有用的行為和行為的目標之間建立了聯繫。
- May 03 Tue 2005 21:42
心理學重點筆記-學習-Pavlov古典制約
Pavlov俄羅斯生理学家、心理學家、醫師,因為對狗研究而首先對古典制約作出描述而著名,提倡古典制約學習,將學習時的行為改變,解釋為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