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理論

1.意義:McDougall提出本能論,認為動物的行為是:(1)不必經由學習而來;(2)行為的表現方式一致;(3)同一種動物的行為具有共通性。

2.批評:本能論的概念模糊不清,無法解釋人類的所有行為。

二、驅力理論

1.意義:Hall主張,當個體內在生理需求產生不平衡時,就會形成驅力,這股力量將持續到生理平衡時,才會恢復平靜狀態。

2.批評:驅力理論無法解釋人類所有的行為。

三、誘因理論

1.意義:持誘因理論的學者認為,個體所接觸的外在事物,假如對自己具有吸引力,將會激發個體產生動機,此稱為正誘因;反之,稱為負誘因。

2.批評:對於一些喜歡從事危險或犯法行為的人,誘因理論無法做合理的解釋。

四、覺醒理論

1.意義:是指個體維持在某一警覺狀態的動機。例如:當個體獨處的時候,會想尋求如聽音樂、打電腦等行為來降低獨處的情況。

2.批評:對於喜歡離群索居、終日不發一語地過生活的人,覺醒理論無法做合理的解釋。

五、需求層次理論

1.意義: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的動機理論,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八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及「超然存在需求」,這些層次構成金字塔型,並藉以說明人類動機的範圍。

2.批評:以上八個層次的需求,是循序漸進的,亦即,當某一個階層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產生下一個需求。但大多數個體,均無法達到最高層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