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vlov俄羅斯生理学家、心理學家、醫師,因為對狗研究而首先對古典制約作出描述而著名,提倡古典制約學習,將學習時的行為改變,解釋為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
古典制約學習是指學習經由制約歷程,使兩種刺激相隨或相伴出現,終而產生刺激替代現象,形成新的刺激反應聯結。不管在性質上屬於何種刺激,均稱為古典制約學習。換言之,凡是經由古典制約過程(無論是被安排的或是自然形成的)產生之前所未曾有的刺激與反應間的新聯結,均稱為古典制約學習。
理論重點
一、古典制約意義:原本無關、中性的制約刺激(CS),多次與非制約刺激(UCS)配對出現後,雖單獨出現,也可引發類似非制約刺激(UCS)的制約反應(CR),此為刺激替代現象。
二、制約刺激和非制約刺激的時序安排
1.延宕制約(delayed conditioning):制約刺激(CS)先出現,再出現非制約刺激(UCS)進而出現非制約反應(UCR)。為常被使用也最具效果的制約學習。
2.痕跡制約(trace conditioning):制約刺激(CS)先出現然後消失,非制約刺激(UCS)才開始。著重在記憶效果,也就是CS與US中間的時間間隔越短,效果越佳。
3.同時制約(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制約刺激(CS)與非制約刺激(UCS)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制約學習效果不佳。
4.後向制約(backward conditioning):非制約剌激(UCS)先出現,再出現制約刺激(CS)。制約效果無效。
三、高層次制約
1.次級制約(second-order conditioning):將原級制約中的制約刺激當作次級增強物,其所建立的制約學習稱之為次級制約學習。
2.高層次制約(higher-order conditioning):以次級制約中的制約刺激作為高層次增強物,其所建立的制約學習稱為高層次制約學習。
四、刺激物種類:
1.合欲刺激(appetitive stimulus):能滿足個體欲求動機的一切刺激。
2.嫌惡刺激(aversive stimulus):個體因自發性反應形成一種刺激情境,類似情境若再度出現時,個體同類反應即減弱,甚至不再反應,此刺激即視為嫌惡刺激。
五、影響古典制約學習的因素:
1.刺激的強度及特殊性。
2.非制約刺激和制約刺激時序安排及時間差。
3.非制約刺激和制約刺激的配對方式及配對次數。
資料來源:彙整自相關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