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又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該理論認為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一、理論重點
1.該理論強調性與心理層面對人格的影響,因此被批評未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
2.認為人格發展的重點在於兒童期以前,甚至在6歲以前即已決定。
二、人格結構
1.Freud提出人格包含三種結構: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
2.人格的三種結構:
(1)本我:又稱生物我,是個人與生俱來的我,是人格的原始基礎。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即已存在。是人類未經分化的本能衝動;人類本能分為「生」與「死」的本能二種,「生的本能」指飢餓會食,口渴會喝,以及性的本能等屬之,而「死的本能」則包括攻擊、破壞的本能。受「唯樂原則」(或稱快樂原則)的支配,行為動機在追求生理需求的滿足及避免痛苦。初生嬰兒人格構成成分只含有本我。
(2)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最高的管制地位,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又稱「社會性的我」或「理想我」,是人格結構的道德成分,受後天環境學習而建立的,是社會教化的結果,居人格的最高層次。受「道德原則」支配。主要功能,係監察本我和自我。
(3)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發展而產生。為人格的核心,也是人格的執行者。受「現實原則」所支配,即根據現實環境,調整個人行為。主要功能,係具有調節的功能,根據現實環境調節本我和超我間的衝突。
3.正常人格應是: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的平衡交互作用。
三、人格發展
1.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性本能」是驅動人格發展的動力,以3歲至6歲性器期為人格發展最重要時期。
2.Freud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性心理發展時期;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以及生殖期(或稱兩性期)。
3.性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
(1)口腔期:出生~1歲。
a.以口腔的吸吮、吞嚥、咀嚼等獲得快感與滿足。
b.嬰兒口腔活動若得到過多或過少的滿足,將造成固著現象,而產生口腔性格。
c.口腔性格之特徵為: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1歲~3歲。
a.以肛門糞便的排泄與保留為獲得快感的主要來源。
b.此時期恰為父母訓練幼兒排便習慣的時期,若訓練過於嚴格,易造成「肛門性格」。
c.肛門性格特徵: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3歲~6歲。
a.此期幼兒主要自性器官獲得性滿足,故稱之性器期。
b.幼兒會開始去觸摸其性器官,或對他人之性器官感到好奇。
c.佛氏認為此期是幼兒性別角色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d.幼兒在此階段會出現「戀母情結」與「戀父情結」,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性潛伏期:6歲~12歲。
a.此期幼兒性的衝動進入潛伏期。
b.主要原因係由於其人格的超我及自我部分已發展,另方面又由於其活動範圍擴大,終而將性的意識轉向同儕間的團體活動及讀書、遊玩等。
c.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生殖期:青春期以後。又稱兩性期。青春期開始,因生理成熟,開始對異性產生愛慕的現象。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已臻成熟。
資料來源:彙整自相關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