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人員應該與案主保持多大距離?這是每個入道心理諮商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案主一旦對諮商者產生了特殊好感,該做如何處理?這也是每個心理諮商人員可能面臨的挑戰。

凡是從事心理諮商時間較長的人,都可能遇到這樣的困惑:一方面,你與案主建立了相當好的諮商關係,使對方的不良情緒與表現有了很大的好轉;但另一方面,案主也可能對你產生日益深重的感情依戀,使你難以維持這種諮商關係。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從201411月出版以來,長期占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該書的靈魂人物——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為現代人的焦慮或恐懼,提供了出口和答案。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任何事,只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讓這15句阿德勒的名言,讓你獲得勇氣,邁向未來!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大學習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馮德創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之後,心理學正式誕生。他主張用內省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識(直接經驗),並把意識也就是人的經驗當成元素進行研究。而後面就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批判繼承。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說服的學習傳播模式:

1.指從訊息傳播的相關因素預測態度的形成及改變。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衡理論是社會心理學家 Heider 提出,又稱 P-O-X 理論,P 代表自己,O 代表對方,X 是 介於 P 和 O 之間的第三者或態度對象。Heider(1958)認為個體對於人、事、物的 態度或信念,都希望保持平衡的穩定狀態,否則會因失衡而有不安的感覺。這三者之間關係是 否平衡,要視兩兩間的關係是正(喜歡、肯定)或負(不喜歡、否定)而定,若三邊關係全為正、二 個負且一個為正時,都是平衡狀態,即三邊關係符號相乘,乘積為『正號』即為平衡狀態;若 三邊乘積為『負號』,則表示處於不平衡狀態。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所提出,自 1957 年發表後,馬上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流,並影響了整個領域的研究長達 十五年之久。不過它的流行也只持續到 1970 年代,之後,也就風采不再了。

「認知失調」理論主要在處理各種認知間的關係。簡單而言,認知失調是當個個體對所面臨的情況和他們心中的想法不同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的衝突。而當個體知覺有兩個認知(包括觀念、態度、行為等)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覺心理衝突,促使個體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以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現實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1.人性觀: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完形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Perls發展出完形治療,以存在現象學取向為基礎,主張瞭解個人要從個體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脈絡中才能得見。因此,希望當事人能對其所經驗及行動有所覺察是治療的最初目標。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中心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一)人性觀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阿德勒治療法的主要概念

Alder強調人的統整性,認為用全面的觀點才會對人有所了解。並且相信人的一切行為均有其目的性,現在所追求的遠比過去更為重要。

文章標籤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