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完形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Perls發展出完形治療,以存在現象學取向為基礎,主張瞭解個人要從個體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脈絡中才能得見。因此,希望當事人能對其所經驗及行動有所覺察是治療的最初目標。

1.人性觀

(1)強調人的統整性:認為人是由許多相互關連的部分所組成,如:思想、感覺、知覺、情緒等,任何一個部分都無法獨立於整體之外獲得瞭解,也沒有辦法離開環境獲得瞭解。

(2)真正的知識是來自於事件發生的當下,接受者所產生的經驗。

(3)人是主動的行為者而非被動的反應者,具有「自我調整」的能力,只要促進「自覺」,改變是有可能的。(反對決定論)。

(4)人經由自覺來選擇反應的形式,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故強調「自我知覺」與「責任擔負」。

(5)人所能經驗到的只有「現在」,對於過去和未來只能藉著回憶和期望在現在經驗到。

(6)人具有潛能和自我知覺的能力,且在統整的狀況下,則能發揮更多的潛能,也才能自困擾中解脫。

2.基本特徵

(1)整體觀: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合,強調個人的整合,各部分如何連結為一體,以及個人如何與環境接觸。

(2)場地理論:有機體要由環境、脈絡中才能得見,他是不斷變易的場地中的一部分,重視個人與其環境間正在發生什麼事。

(3)影像形成歷程:指個人如何在剎那之間組織其環境,在完形治療中稱未分化的場域為背景(back ground),在其中浮現出引人注目的焦點則稱之為影像(figure)。影像形成的歷程,是從環境場地的背景中,呈現出吸引個人注意及興趣的焦點的歷程,受個人當下的主要慾求所影響。

(4)有機體的自我調整:與影像形成的歷程相互交織,當原有的平衡被所浮現的欲求、知覺或者是興趣擾動時,有機會盡可能地以本身所擁有的能力及環境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

3.此時此刻(here and now)

(1)Perls認為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唯有「現在」才是最要的。

(2)為了要幫助當事人接觸當下,治療者會以「什麼」及「如何」取代「為什麼」來發問。

(3)完形治療者並非對過去完全不感興趣,「過去」若顯著地影響到個人現在的情況時,諮商員需將「過去」引發到現在,使其再度發生,讓當事人直接面對「過去」。

4.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

(1)未竟事務是指未經表達,但卻明顯地保留在記憶中的感覺。

(2)這些感覺並未完全被知覺和經驗,一旦介入當事人現在的生活時,會阻礙當事人與外界的溝通和接觸。

(3)未竟事務會持續存在著,直到當事人把它處理掉。

5.剝洋蔥似的人格

Perls提出一個人要達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須剝開神經症候方面阻礙個人成長的各層面。

第一層:虛偽—以刻板及不坦承的方式與人應對,玩弄心機,迷失於各種角色扮演,然而一旦瞭解到自己的虛偽而想要坦承的生活時,卻又感到痛

苦。

第二層:恐懼—看到連自己都無法認可的一面,對自己,我們逃避看到這面痛苦,對別人,我們又深怕別人會拒絕真正的自己。

第三層:僵局—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既想結束未完成的事件,又想要逃避解開未完成事件時,重新體驗可能遭遇難受的感覺。因此,我們感到混亂、焦慮、被卡住。此時需要最多的支持,也是諮商師最佳的切入點。

第四層:內發層—進入內發層是達到坦承自我的必經階段,在這層我們與內在真實的自我接觸,臨時引發更多內在的能量,引進下一層。

第五層:外爆層—在這層,個人是真實的,有能力經驗的,並且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或許是喜樂,或許是悲傷,或許是憤怒…完全視內發層

累積多少能量而定。

6.接觸與抗拒接觸

在完形治療中,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件。當能與環境接觸時,改變就會發生。接觸是經由五官與行動而形成的,有效的接觸是與自然及他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因之失去自體感。

完形治療者也很重視抗拒接觸(resistance contact)。所謂的抗拒接觸是種避免完全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Polster將其分為五種:

(1)內攝(introjection):不加思索,未經分析與重組使之適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與標準,是一種被動的吞入環境所提供的東西。

(2)投射(projection):與內攝相反,投射是把與自我形象不同的人格特性摒除出去,丟給別人。投射時人不為真實的自己負起責任,使得無力促動改變。

(3)迴攝(retroflection):想要對別人的事情轉回給自己,或者把想要人對我們做的事情轉為對自己做。

(4)解離(confluence):解離是指人們意圖藉由過度的幽默、問問題而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來避免接觸。以一種相當不一致的基礎與環境互動,讓自己產生情緒上的耗竭感受。

(5)融合(confluence):意指自己與環境混滯不清,不太能劃分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以這種方式與環境接觸的當事人,十分需要被接納與被喜愛,因此不善表達自己真正的感覺與想法。

二、完形治療法的治療目標

1.增進自我覺察以及所有感覺的覺察。

2.由外在支持進入內在支持,為自己、行為及行為後果承擔責任。

3.協助當事人協調內、外在中兩極化的知覺,使未竟事務不再干擾現在,達成個人的人格統整。

4.幫助當事人找到自我中心。

三、完形治療法的治療技術

1.對話遊戲(the dialogue exercise):當事人困於人格衝突時,諮商員可指導他擔任兩個相對的雙重角色,並進行兩者間的對話。在對話中,當事人將其衝突呈現出來,有利於問題的探究與解決。

2.空椅法(empty chair):將與當事人產生衝突的對象置於椅子上,使當事人與該對象對話,並將各種情緒表露出來,並由當事人扮演「衝突中的自我」一角,最後由諮商員詢問當事人對「現在」的感受。

3.雙椅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內在和外在衝突的解決。其方法如下:放兩張椅子,一張代表反對自己的一方,另一張代表贊成自己的力量,當事人扮演這兩種衝突的勢力,藉由這樣反覆的扮演調適了衝突。

四、完形治療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使當事人真實的經驗自己內在的掙扎,而不只是空談著沒有結果的問題。

(2)強調此時此刻,但對於過去影響目前的部分也不忽視。

(3)對生命核心主題的覺察。

(4)重視當事人的非語言訊息。

(5)強調當事人的主動性。

(6)強調人類行為的整體性。

(7)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存在,主張人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與解決自己的問題。

2.缺點

(1)過於強調經驗,忽視認知的重要性。

(2)沒有足夠的時間讓當事人將自己的感覺概念化。

(3)有些技巧,會讓當事人覺得自己像傻瓜一樣,而有消極的反應。

(4)有些諮商員不能夠靈活的運用各種技巧,一味重視技巧而忽視人的存在。

資料來源:彙整自相關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諮商 考試重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B 的頭像
    TAB

    TAB的部落格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