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rikson是一位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以其心理社會發展論著稱。他還以創造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術語而著名。Erikson接受Freud理論的觀念,但是反對Freud試圖單純以性慾為基礎來描述人格。此外,Erikson批評Freud的originology觀念。也就是說所有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經驗。根據Erikson的解釋,童年早期的經驗很重要,但是個體仍能在社會環境內得到發展。Erikson相信童年對於人格發展非常重要,與Freud不同,認為人格在5歲以後繼續發展。

一、心理社會發展論的要義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依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並以發自於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作為人格發展的動力,而此內在因素具有社會性,因此,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一個歷程。

二、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原則

(一)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而累積的,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
(二)心理社會發展包含一連串橫跨一生中的各種不同發展議題。
(三)心理社會發展是有次序性及階段性的。
(四)心理社會發展主要反應在發展任務上。
(五)心理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主要關心的是發展任務的內涵。

三、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概念

在每一個階段中,先前階段所取得的成就被做為資源,應用於征服由發展任務、核心過程、心理社會危機及重要關係混合所帶來的挑戰。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為新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基礎,每一個階段都是獨特的,都導致獲得與新能力相關的新技能。

心理社會學理論以六個結構性概念為基礎:

(一)發展階段

Erikson依照人生危機性質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衝突存在,而所謂的成長,便是克服這些衝突的過程。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個體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而後逐漸上升,最後完成其整體性的自我。

(二)發展任務

人生的發展任務包含友誼、自我評價、具體運算、技能學習、團隊遊戲,發展任務界定了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每一個年齡階段上健康的、正常的發展。這些任務形成一個序列:成功地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導致發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更大可能性。發展任務的完成受到前一階段中心理社會危機解決程度影響,一個階段任務的失敗,導致下個階段任務的重大困難,或使下個階段任務不可能完成。

(三)心理社會危機

個體出生後,便開始與環境接觸互動,在互動中,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的要求與限制,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中產生心理上的困難,稱之為心理社會危機。

Erikson以一條線的兩極對立的觀念來表示不同時期的危機,危機的意義在於若某一階段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話,將有助於以後階段的發展,反之,對日後發展有負向影響。因此,發展危機也就是發展轉機;沒有發展危機,個體的自我就無從獲得充分的發展。

(四)解決心理社會危機的核心過程

教育是解決國小兒童勤奮與自卑危機的過程,學校是對兒童在各種學習任務上的成功或失敗給予不斷地注意的環境,學校經驗對兒童個人勤奮感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因此,要培養國小學齡階段兒童有健全人格的發展,最重要的措施是發展兒童的興趣及充實能力,盡量讓兒童能有學習成功的經驗,以減少自卑感,達到自我實現的人生目標。

(五)重要關係的範圍

Erikson指出了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重要關係的範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生活階段都有一個重要關係的網絡,這種關係的網絡因人而異,但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不斷增加的重要關係網路,以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六)因應行為:主要適應自我品質和核心病症,包含解決壓力的積極努力和創設對每一個發展階段考驗的新解決方法。

四、人格發展

(一)信任vs.不信任:出生~1歲。

1.相當於Freud的口腔期。

2.此期嬰兒因出生到新的世界,最為孤弱,對成人較為依賴,因而人格發展重點在於對人的信任感。

3.Erikson認為餵食情境為信任感產生的決定時刻。餵食提供了母子互動的機會,如父母以慈愛來滿足幼兒的需要,幼兒將獲信任感,為解決此階段危機的最佳方式。

(2)活潑自動/自主vs.羞愧懷疑:1歲~3歲。

1.相當於Freud的肛門期。

2.此期幼兒已能獨自行走,及喜歡自己操作,成人應給予幼兒適當的自主權,使幼兒肯定自我的能力,建立自信心,發展活潑自動的人格。

3.若父母過度控制反將造成幼兒懷疑自己的能力與羞愧無能的感覺。

(3)積極主動/自發vs.退縮內疚:3歲~6歲。

1.相當於Freud的性器期。

2.此期幼兒對發展想像力,運用語言發問及自由的參與活動感到興趣。如父母鼓勵幼兒獨創的、主動的活動,及其好問特質,自然養成自發的人格。反之,若父母嘲笑或限制其行動,將使幼兒在考慮其行為時易產生罪疚感,而傾向的活在他人安排好的環境裡。

(4)勤奮進取vs.自卑自貶:6歲~12歲

1.相當於Freud的性潛伏期。

2.此期的學習活動應被鼓勵,而遊戲、想像和幻想必須被抑制,方能勤勉努力,成為社會中的生產份子。

3.若在工作或學業中一直受到挫折,將喪失信心,產生自卑感。

(5)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12歲~18歲

1.相當於Freud的兩性期。

2.此期應統整過去發展所形成的信任、自主、主動、勤奮等特質,形成一個認同自我角色的人;若過去的發展是不信任、羞愧、內疚與自卑,勢必使自我的角色混淆,無法認同自我。

(6)友愛親密vs.孤獨疏離:18~30歲

此期若具有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能力,必定有美好的生活,否則將孤寂一生。

(7)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30歲~60歲

此期係個人生產事業的顛峰期,同時亦開始培育下一代,若能適當的撫育子女,事業順利,則能創造人生的顛峰,否對他人的感情將產生停滯,認為自己是個頹廢無用之人。

(8)完美/自我統整vs.絕望:60歲~死亡

此期回首過去一生的發展,若皆順利,會感到人生完美,心滿意足,而不懼怕死亡,否則充滿悔恨與絕望。

五、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的教育涵義

(一) 發展期中危機重重,自我成長不易

(二) 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發展的阻力

(三) 全人教育基礎寓於心理社會發展

資瞭來源:彙整自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