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記憶的基本概念

一、記憶的意義:因經驗所學得並保留的行為,在需要時不必再加練習,即可再現的心理歷程。

二、記憶的歷程

1.編碼(encoding):個體在處理訊息時,經由心理運作,將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徵轉換成抽象形式(聲碼、形碼、意碼)之心理表徵,貯存在記憶中,以供日後取用。

2.貯存(storage):將編碼後的訊息保留在記憶中,以供需要時提取使用。

3.提取(retrieval):必要時,將貯存在記憶中的訊息取出應用的心理歷程,提取編碼後貯在記憶中的訊息,經由心理運作的解碼(decoding)過程,使之還原為編碼以前的形式,並表現於外顯行為。

貳、記憶的類型

1.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又稱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s)或感官貯存(sensory store):是指個體經由身體各種感覺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僅能短暫記得這些刺激。這種記憶稍不留意,即瞬間消逝。

2.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 STM):又稱工作或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指訊息短暫儲存在腦海裡,由感官收錄的訊息不須經過複誦,就能短暫記住20至30秒,之後就忘記。其主要特徵為短期記憶是訊息處理的中間站,在意識上處理資料,可提供環境背景以理解新事物和解釋新知覺,容量有限,約為7±2個意元(chunk),經由意元集組可擴大每個意元中的訊息量,如需求永久保存記憶,可經由複誦將訊息送入長期記憶。

3.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是指訊息經由重複練習之後,能夠長期記住或終生不忘。其特徵是長期記憶的容量和時間都是無限的,隨時提供經驗和知識檢索,維持個體生活功能。

參、影響記憶的因素

1.序位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個人在記憶許多個連續項目時,這些項目在序列中的位置,會影響記憶的效果。如果將一系列的資料分為前、中、後三部分,通常在系列的前、後部分正確記憶的比率較高。            

2.閃光燈效應(flashbulb effect):是指看到引人震撼的事件。此種印象,所產生的記憶稱為閃光燈記憶。

3.萊斯托夫效應(Restorff effect):個人所見所聞的資訊中,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例如:針對參考書中重要的資料,以不同顏色或特殊字體標示出來,以加深讀者的印象,此即萊斯托夫效應。

4.全現心象(eidetic image)能力:有一些人能將所看見的一切事物,完全正確地記憶下來,這種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稱為全現心象,又稱為攝影記憶。

5.舌尖現象(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 TOT):指話到嘴邊卻記不起來的現象,認知論的解釋是形、聲、意三種代碼聯結困難,當原刺激物呈現檢索指引時,只解出形碼、意碼,未能解出聲碼所致。

6.複誦:是指將所要記憶的訊息,先仔細思考其意義後,再經由時常複誦之方式,以加深其印象。

7.學習材料的組織:當學習材料超過記憶廣度時,其增加的長度和所引起的學習困難,呈「超正比」增加的現象。另外,學習材料的難易度及其意義的了解,亦可能影響學習效果,以致影響記憶內容。

8.酒精:一旦酒精進入人體達某一程度,可能使人無法專心複誦,阻礙訊息進入長期記憶,以致記憶量降低。

資料來源:相關書籍彙整及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學
    全站熱搜

    T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