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遺忘的理論
一、痕跡論:學習會在大腦留下記憶痕跡,由於隨著時間的消逝,腦中的新陳代謝作用會使記憶痕跡又突然恢復過來,此理論缺乏直接證據支持,但記憶痕跡的衰退確定為感官記憶和短期記憶遺忘的重要因素。
二、干擾論:對新資料的學習和保留,均會受到來自其他經驗干擾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二種:
1.順攝抑制:舊的學習經驗干擾新材料的學習和記憶。
2.逆攝抑制:新的學習經驗干擾先前學習的保留。若學習材料和記憶資料相似程度愈高,它們所造成的干擾就愈大。
三、動機性遺忘:又稱壓抑論,Freud將記憶和遺忘視為個體維持自我統合的動力,個體採用 壓抑作用,避免記憶不被接受或痛苦的訊息,將這些事件再壓抑到潛意識中藉以防衛自己,保持心境安定。
四、質變論:記憶的內容隨時間的消逝,會引起記憶的質和量的變化。
五、不用論:當記憶不再重複或使用時將會很快消失,尤其是個體在以後無意加以使用時更是如此。
六、失憶症:
1.心因性失憶症:記憶的喪失是心理原因,個體潛抑過去痛苦的經驗,排除於意識之外而不復記憶。
2.器質性失憶症:因大腦受傷或病變所引起的記憶喪失。
3.近事失憶症:患者所不能產生記憶者,只限於失憶症事故之後發生的事,但能記憶在事故前發生的事物。
4.舊事失憶症:與近事失憶症相反,患者對病發前的事物不復記憶,但患者對後來的事物則可以記住。
5.柯氏症候群:因長期酗酒或嚴重營養不良所致的複雜型失憶症,患者喪失對往事的記憶,也無法學習新知識。
6.童年失憶症:個體長大後無法記得三歲前的經驗,Freud認為是個體對幼年經驗壓抑所致,而認知論將之視為經驗中記憶貯存與表徵的問題,幼兒經驗的貯存未經語言符號的編碼過程,嬰幼兒期憑動作表徵所貯存的記憶到成年後不能轉換為符號表徵,個體無法以言語表達出來。
貳、記憶曲線和保留曲線
一、記憶曲線:又稱學習曲線,以橫軸座標代表練習次數,縱軸座標代表學習成績進步所繪製的曲線,可顯示學習成績隨練習次數的增加而變化的情形,對學習者所測得僅是實作結果和記憶量。
二、保留曲線:又稱遺忘曲線,將學習曲線進步的最後階段視為100%學習,以縱軸座標代表保留的百分數,橫軸座標代表學後經過時間所繪製的曲線,可顯示學習保留量隨時間加長而變化的情形。
資料來源:相關書籍彙整及網路資料
留言列表